第711章 止戈为武V英雄情怀(3/7)
>
谁让她父亲曾经就是一位军人呢!
她的骨子里就刻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心中的热血从来就不曾凉过。
止戈为武的典故,更是深深烙印在脑海,从不曾忘记。
止戈为武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庄王。
在邲之战中,楚国大败晋国后,楚国大夫潘党建议楚庄王把晋军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京观”以炫耀武力。
楚庄王不同意,他认为“武”字由“止”和“戈”组成,战争的意义在于制止战争而非宣扬战争,即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这和墨家的《非攻》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