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妙笔文学> 历史军事> 晋末长剑> 第一百十一章 行猎与政治(下)(4/5)

第一百十一章 行猎与政治(下)(4/5)

一听,来了兴趣。莫含家可不就是靠做买卖发家的?不过他主要卖牲畜。“牲畜、马匹、药材、牛角、兽筋、鸟羽、皮子,什么都可以。”邵勋说道:“我就问一句,羊换季褪下来的毛你们拿去做什么了?”“做毯子……”王丰下意识说道。邵勋目光扫了一下,看向刘路孤。“有时候拿来搓绳子。”刘路孤回道;“毡车、毡帐、毡垫、毡帽、毡席都要用到,做毡衫的也有,少。”其实,草原上的一切纺织物,其来源多为羊毛,看名字就知道了,和“毡”有关。“羊毛用得掉吗?”邵勋又问道。“用不掉。”“那不如卖到中原。”邵勋说道。刘路孤有些疑惑:“中原百姓除了需要毡毯外,要羊毛作甚?”这个问题邵勋也无法回答。其实,这年头绝大部分百姓冬天都很难熬。唯一的御寒衣物叫做“绵衣”,最初是指衣服里面塞一些碎丝线头之类,做成夹袄状的衣物。但缫丝剩下的碎丝也不是普通百姓能用得起的,市面上有人专门收购,大部分百姓选择出售换取更急需的物资。至于御寒,往夹层里面塞苇絮就行了——其实保暖效果很差,且就这样的衣服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富户御寒则没那么复杂,他们穿皮裘,保暖效果很好。这玩意一直穿到北宋初,后来不知道北宋士大夫哪根神经搭错了,狂喷穿着皮裘上朝的官员,说这是胡人的象征,简直就像是应激创伤一样,太不自信了。邵勋其实也穿皮裘,还是他女人亲手做的,十来件呢,换着穿都不带重样的,保暖确实好。但普通百姓不可能这么奢侈,他们甚至连皮裘里最便宜的羊皮裘都不一定穿得起。简而言之,他们需要一种保暖效果好的廉价冬衣:羊毛衫也好、羊皮裘也罢,都是可以尝试选择的对象,至少比劣质版的绵衣强多了。这些都是草原特产。当然,以上都是邵勋初步设想,但实施起来其实还有很多困难。丝绸是梭织技术制成的,羊毛则要用到针织,两者不是一个技术路线。依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原没有对应的羊毛纺织机器,哪怕是简陋的单人操作的纺纱机,因为就不存在大规模的以羊毛为原料的手工纺织业。另外,羊毛清洗也是个麻烦事,需要用到碱来去除油脂。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实和草原做买卖,就这些东西,玩出花来也脱不开这个范畴,牲畜、皮革、羊毛注定是大宗,他们也拿不出其他东西。且羊毛还不一定卖得出去,目前只有士人会用到羊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