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妙笔文学> 历史军事> 晋末长剑> 第十九章 清明(上)(1/5)

第十九章 清明(上)(1/5)

    庾亮奉诏入觐时,邵勋刚出洛阳,正在前往陆浑山的路上。

    他换上了一身猎装,驰骋在伊水之畔。

    时已四月初一,春水大涨,伊水河面上出现了三三两两的船只,满载去岁秋收的稻谷,输往洛阳。

    伊阙关外有新城、陆浑二县,位于伊水西岸,曹魏以来就是北方少有的水稻产地,并且诞生了著名的「新城稻」品种,曹不为之赋诗。

    新城稻是北方长期培育出来的优质水稻品种,史上一直到南朝梁时期,长沙当地培育出来的稻种才首次被认为超过了洛阳的新城稻,让人颇为惊讶一一南方固然种稻多,但先进的农业生产、育种技术还是在北方,包括水稻种植。

    在大梁朝,最好的水稻品种还是羊氏培育出来的「广成稻」,以口感顺滑为主要特点,唯一的遗憾就是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且产量相对粟麦没有太多优势。

    当然,这年月的水稻整体有产量优势,但真不大,而且生长周期都挺长的,粳稻甚至超过春种的粟麦生长期一一真正生长期短的是占城稻,北宋首次引入时只要一百天就可以收获,后来培育出了八十天、六十天的品种,一度掀起了早稻种植热潮,但单季产量并不具备优势,且口感很差,营养成分也不足,北宋时种植面积并不大,甚至到元末时南方都没普及。

    当天中午,邵勋驻踏伊阙关,令煮稻米为食。

    庾亮这厮穿着一身布衣,蹭到邵勋附近,小心翼翼地吃完一碗粥后,又准备亲手煮茶,为天子漱口。

    不过邵贞拦住了他,然后拿走茶团、茶鼎,到一旁生火烹煮。

    「元规,一如往昔啊。」邵勋仔细看了看庾亮的面庞,笑道:「还胖了点。」

    别人开这个玩笑庾亮就要翻脸了,但这会只是附和道:「陛下一统天下,四海安宁,

    臣忧虑尽消,难免体肥。」

    「在鄢陵这三年,可有所得?」邵勋问道。

    「臣居丧数载,多思先亲养育之恩,恪守丧礼,未尝敢懈。」说到这里,庾亮看了眼邵勋,见他看着远方的草木,似乎没什么不耐之色,便放下了心,继续说道:「虽处哀毁之中,然诵读经典,稍得修身之益,于天人之际略有所悟。若蒙陛下召还,复乔职位,臣敢不尽忠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