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吕友璋 费榘(1/2)
吕友璋
吕友璋(1884一1963),曾用名吕焕纹,湖北武穴人,学界名师。
吕友璋幼年时,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先考上了秀才,21岁时又中举人。当时,他在家乡凭父辈家产创办了义
学,招收贫困子弟就读。后来,他就读于湖北文普学堂,己酉年(1909)获拔贡资格,次年很快北上就读于京师优级师范学堂,4年后毕业,先在北京女子师范学堂任教,教古典文学,后又在河北石家庄、安徽等地中学任教,教国文。之后,他回湖北。其间,吕友璋积极用老家的产业支持同科举人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在校任教,教国文,并不取报酬,后任教导主任。其后,又在省立第十四中学任教,不久又任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省政府西迁,先在建始乡村师范(后改为湖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简称九师)任教,后到恩施七高任教。
抗战胜利后,吕友璋留在恩施,仍在恩施高中任教,同时还兼任恩施农校的国文教员。在此期间,他多次收到武汉中学、武汉大学的邀请信或聘书,请他回武汉任教,他都婉言谢绝。
吕友璋学识渊深,经验丰富,教书育人颇有心得,成为湖北中学语文界的“权威教师”。早年打下的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使他在国文教学中驾轻就熟。他教中学语文时,对教材中所有的文言文、古典诗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述事说理,一字一句,一章一节,有章有法,神情活现,且韵味十足。
吕友璋一生不求名利,以教书为业,育人为乐。其师道风范,素为业界所景仰。
费榘
费榘(1885-1922),字孟谦,湖北巴东人,辛亥革命志士。
费榘自幼读书求学,刻苦勤奋,光绪三十一年(1905)人宜昌师范就读,光绪三十二年春留学日本。留学期间,他受革命思潮熏陶,尤其听章太炎革命演说后,反清之志日坚。光绪三十二年孙中山开《民报》周年纪念会,宣传革命,费榘主动以节衣缩食之积蓄,化名“费城钟声”,捐款资助《民报》。
宣统元年(1909)六月,费榘因父病返国,至武昌遇邓玉麟、高尚志,始与国内同志联络。当其得悉革命活动资金拮据时,即典当衣物资助,支持开展秘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