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妙笔文学> 历史军事> 恩施人物> 第67章 董必武(2/2)

第67章 董必武(2/2)

批军政上层人士,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使他们后来积极靠拢中国共产党(有的成为中共秘密党员),为党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帮助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董必武对鄂西的社会、政治、经济、劳动民众的情况有了直接的更深入的了解,为湖北省党组织在鄂西地区的组织发展和革命斗争策略的制定打下了思想基础。

    之后,董必武和陈潭秋创立的武汉中学以及由他任校长的省立第一师范,接纳和培养了一批恩施各县的进步青年学生。1922年,董必武、陈潭秋领导成立了中共党组织的外围团体“施鹤留省学会(对外称“同乡会”),吸引了在汉读书的100多名恩施籍学子参加,促成大批恩施青年留省参加党、团组织,先后人党、团组织的学生50 余人。这为中共党组织在鄂西开展革命斗争积蓄了力量。

    1925年夏天,董必武派来凤籍共产党员胡楚藩等回到恩施,在省立十三中学进行革命活动,并联络发动恩施、咸丰、利川、建始、来凤一批进步青年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开展理论学习和宣传活动。1926年11月,董必武派遣鄂西8县60多名跨党党员,以国民党省党部特派员或巡视员、指导员身份先后回鄂西,在各县开展革命活动,帮助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到1927年3月,鄂西各县都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核心的国民党县党部,同时建立了4个秘密共产党支部,发展共产党员50余人。各县通过开展农民运动,改造“神兵”,建立农民武装,将枪杆子掌握在共产党手中,迅速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一直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