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陈丙炎(1/2)
陈丙炎(1914-1974),湖南涟源人,知名交通工程专家。
1939年9月,陈丙炎于湖南高级工业学校土木科毕业,后在湖南省公路部门做技术工作,民国三十六年随其叔岳父梁骏天来到恩施,一直在交通部公路局第二公路工程管理局巴石(巴东至咸丰石门)工务段工作,先后搞过工务员、代理分段长、工程师助理兼分段长等。
恩施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欲阻挡解放军的追击,便放火烧了清江桥(塌了一孔),炸沉了小渡船汽车渡船,使进出城交通中断。为迅速恢复通车,以利解放军进军大西南,陈丙炎在恩施军管参谋的动员下,毫不犹豫地积极投入了抢修小渡船渡船的工作。他迅速动员原小渡船工班员工,用民用木船连体绑扎的方法,浮架水面,代替渡船,仅用了一个通宵就抢修好一“艘”渡船,并于11月12日顺利通车。其后得知他们在连夜抢修时,有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在暗地保卫着他们的安全,他激动不已,当即向军管参谋申请,要求参加建设新政权的工作。
1949年12月,陈丙炎被湖北省公路管理局任命为恩施办事处工务组负责人,负责组建公路养护队伍,并参与巴石、咸丰公路的抢修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公路的迅速恢复做了大量的工作。1950年7月,他在恩施公路工程管理处负责技术指导,主持清江大桥的整修工作。他亲自设计,现场指挥,日夜兼作,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烧坏的大桥修复。1951年1月,他任省公路局工程处副队长、恩利(恩施到利川)公路测量队副队长。1953年,他被聘为恩施公路历史上最早的工程师。随后几年,他又先后担任恩利公路修建工程总指挥部的技术负责人,恩施养路工程段、省公路厅恩施管理处、恩施地区交通工程处、交通厅恩施养路总段的技术段长、副段长
陈丙炎家住在城里,而公路工作往往离城较远,但他一心为了等职。
工作,很少回家照顾一下家庭。1954年恩利公路修建,1957年来鹤(来凤到鹤峰)公路修建,1959年巴石公路改建等,他长期住在工区,既无节假日,也不分晴雨寒暑,即使是过年,他也让其他人员回家团聚,自己却留守在工区。同事们说“他是把公家的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