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王隆钊(1/2)
王隆钊(1916一1971),湖北恩施人,原恩施县文化馆民间文艺创作干部,恩施著名民间说唱艺术家。
王自幼父母双亡,由其幺婶抚养成人。因家贫,他只读过三年私塾便辍学在家,青年时期先后拜师学过银匠及裁缝手艺。但他因具备文艺天赋,志趣不在学银匠或裁缝手艺,而对流行于恩施的三才板、渔鼓筒及灯戏”等说唱艺术情有独钟。即使在遭到大人责打、师傅斥责为不务正业的情况下,他也向当时名噪恩施的朱伯炎、陈学益、黄大才及灯戏名人“姜撮瓢”等多位艺人“偷”学说唱技艺而日夜不辍。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学裁缝出师时,其“偷”学的说唱技艺也业已成熟,因而便从隐蔽学艺到公开入堂说唱。王隆钊因善于即兴作词,出口成章,临场演唱,更深得街巷群众喜欢,被称为无师自通的奇才。
新中国成立后,王隆钊进入县文化馆工作。他在文化馆的工作多在乡下,每次下乡随身必带三件行头-大鼓、渔鼓、三才板。他不怕山高坡陡,也不惧酷暑严寒,更不讲演出条件。哪里有群众,他就在哪里“划地为台”,自编自演起来。他的表演多用三才板2、湖北大鼓、渔鼓?等民间说唱的形式,宣传时事政治,歌颂英雄人物或新人新事。他喜欢“赶场”,笔记本上记着全县各地的场期。他说:“场上人多,宣传效果好。”1962年春,他带病到太阳河中和乡为一位姓王的五保户老人慰问演出,了解到老人在旧社会挑盐大半辈子的苦难经历后,便即兴创作了三才板《扁担歌》。老人听后热泪盈眶地拉着他的手说:“还是社会主义好啊!”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看过他演出的群众每年过万人。
王隆钊创作演唱的段子,大多源自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每创作一个段子往往即兴唱给大家听,他称这是由群众打收条的“田间出版”。因此,他的作品非但为群众所喜爱,也令许多刊物竞相发表。长篇鼓词《母女俩》,被北京《曲艺》杂志抢先刊登在显著版面。湖北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三才板专辑《播种船》、《聚宝盆》等。1962年,他以个人翻身的亲身感受创作了湖北大鼓《三代童年》,教他7岁的女儿王小玲在全县四级干部大会上演出,获得一致的称赞。嗣后,又写了《钱包包》、《打毛衣》、《“靠”字歌》等一系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