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刘铮(1/2)
刘铮(1925一1995),吉林扶余人,知名的医疗科研工作者。
刘铮1948年参加革命,1950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医学院放射线技术班,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部医院、中南军区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诊断组长兼技术员。1954年,他支援山区转业至恩施,参与创建恩施地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并任主治医师、副主任技师。
刘铮是恩施州卫生系统第一位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技术人员。无论在部队或转业到地方,他都一直刻苦学习和钻研放射技术,立志要在x光放射技术上有所建树。在恩施的创业初期,简陋的工作环境,紧张的工作和过度的劳累,使他先后染上了多种疾病,尤其因频繁接触结核患者感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身体状况一度恶化,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钻研放射诊疗技术,与同事们一道修旧利废,常牺牲业余时间改制或自己设计制造各种放射诊疗设备。他先后自制成功关节空气造影机、湿片观片灯、三联观片灯、经典摄影仪以及其他科研试验器械等三十多种,有些设备和器械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在用,其中“关节空气造影机”还被推广到全国使用。1958年,他在治疗肺结核过程中,药物副作用致两耳失聪。他在失聪之后,以超常的毅力锻炼视力以代替听力,把看书、思考、写作、工作交替安排。就是在这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状况下,他不仅撰写出20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照常为众多患者进行诊断,为放射科制作了大量医疗器械。
1976年,刘铮为避免放射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因长时间接触射线而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开始从事x线液晶影像增强系统的科研工作。液晶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一项边缘科学,需具备有机化学、物理、光学、电子学、高等数学等学科理论,还需要有熟练的制图、机械工艺技能。他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些知识。作为一个失聪者,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困难之大,超乎想象。为完成这项研究,他凭着超常的刻苦钻研精神,靠从省图书馆、清华大学等单位转抄、借阅和复制来的数万册书籍和资料,从1978年到1981年,硬是译出了近五万字的液晶技术英语论文和资料。这些译文资料经清华大学赵静安、童寿生等教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