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妙笔文学> 历史军事> 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66章 三炮之别,重料剧透【求追读】(2/4)

第66章 三炮之别,重料剧透【求追读】(2/4)

便为之取名千里镜。”

    还是叫千里镜?

    刘宽微愣。

    随即感叹:看来此时之人受千里眼的神话传说影响已经很深啊。

    他随即又好奇地问:“陛下可是已经配给此番出征的大军了,配发了几具?”

    朱标道:“银作局的工匠日夜赶工,也只磨制出了五具,加上你献上的那一具,都交给颍川侯等领军大将了。”

    刘宽点头,老朱一次性配发六具,蓝玉能有一具就不奇怪了。

    随即刘宽便道:“可惜此次颍川侯他们出征太急,时间有些赶不上,不然倒是可以带上六合钢铁厂铸造的野战炮。”

    “野战炮?”朱标听了好奇,“与碗口铳以及你先前所讲的后世红夷大炮有何不同?”

    刘宽道:“野战炮与碗口铳自是有很大不同,但最初制造的这一批跟后世的红夷大炮威力应该差不多。”

    “只是微臣不想用红夷大炮这个名字罢了,毕竟此时西夷尚未发明这种火炮。”

    “微臣的想法是先以铁水铸造一批三五千斤、口径稍小的野战炮。”

    “待铁场高炉建成,可直接炼出液态钢,再铸造钢炮。”

    “钢材坚韧,用同等重量钢材能铸造出的火炮会比铁铸炮口径更大,也是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朱标曾听刘宽描述过后世红夷大炮的威力,此时听其说六合钢铁厂可造此炮,也不禁喜悦、激动。

    随即又感叹道:“照你这么说,时间上确实赶不及——铸炮需先造泥模,短则耗时一月,长则需要两三月。”

    “如此算来,即便你刚来到大明,便献上那红夷···嗯,野战炮铸法,时间上也是来不及的。”

    “另外,西南多险山密林,铁铸野战炮重达数千斤,军队若携带之,怕是反悔拖累行军速度,耽误军情。”

    刘宽听了忍不住摇头,道:“殿下对微臣所说铸炮之事有两点误会。”

    “其一,微臣若铸炮,便不会用费时费工的泥模铸炮法,而是用后世的铁模铸炮法。”

    “其二,微臣所会铸造的火炮可不止类似红夷大炮的野战炮,还有虎蹲炮、子母速射炮(弗朗机炮)。”

    朱标一听眼睛就亮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