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妙笔文学> 历史军事> 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155章 方孝孺进京,穿越日试验【求追订】(2/5)

第155章 方孝孺进京,穿越日试验【求追订】(2/5)

不禁评价道:“朝廷修整京师码头虽是好事,只是此番不知又要耗费多少钱粮,又得征多少百姓为役夫?”

    “京师外墙广大,远胜历代都城,已修建十余年,尚未完工。此间中都先修后废。再加上朝廷大军南征北战,百姓徭役岂不繁重?”

    船家听见这话,忍不住道:“方先生,中都的事不好说,但这京师城墙修了十几年仍离完工差一大截,正是因为修得慢。”

    “修得慢,这平摊到每一年里,咱老百姓负担的徭役不就轻了不少么?”

    “至于此番大修码头,更是与以往截然不同,乃是由太子督办。”

    方孝孺皱眉,不解地问:“太子督办如何就截然不同了?”

    船家笑道,“据说这码头修建至今,尚不曾动用朝廷调拨的钱粮,也不曾征百姓徭役——你瞧岸上的那些工匠、力巴,都是按日拿钱粮,干活可积极着呢。”

    方孝孺闻言又仔细观察了一番,果然发现了异常——工地上监工的小吏、将卒竟不多。

    须知,但凡徭役之地,役夫们干活大多不积极,搞不好还会闹暴动,往往需要多派官吏监督,再以军队在旁震慑,方能让工事进行下去。

    可码头上这些工匠、力巴干活的样子却是很主动,甚至可称积极,大异于常。

    方孝孺更不解了,“这是为何?莫非太子拿私钱来修这码头?”

    “并非如此。”船家先摇头,随即解释,“听说是太子在开工之前,便将码头预备建造的货栈、店铺,或卖或租给了一些大商人,筹集了一大笔钱粮。”

    “如此自然不需用朝廷的钱粮,还能雇佣工匠、力巴替代徭役。”

    还能这样?

    方孝孺听得满脸惊讶。

    随即却不由皱起眉头,低声自语:“如此做法虽妙,却不似儒家治国之道,反倒类似传闻中的杨朱之法——储君若沉迷此道,岂是国之幸事?”

    旁边船家不知是没听清还是没听懂,没再接话。

    就这样,方孝孺在这舟船上等了好一会儿,才排到码头靠岸,登陆而去。

    船家看着方孝孺进入码头息壤的人群中,便钻进了船舱,拿出一个小本本和一支铅笔刷刷地写起来,却是将之前方孝孺的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