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让牧民富起来,火车给北元君臣的亿点点震撼【求追订】(2/5)
”
朱元璋又对刘宽道,“你接着讲。”
刘宽觉得杨思义将他跟老朱并列,是在害他,却也不好说什么——也许在人家眼里,他真就是“天人”呢?
他接着道,“关于微臣所说的第二点,可以考虑让机器制造局研制高效的毛纺机器,然后在北部的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建立毛纺厂。”
“若毛纺厂亦有京师棉织、丝织两类纺织厂的效益,便可令广大牧民获得一项重要收入,进而与中原关系更加紧密。”
“除此外,还可在草原开办矿场,招收有工作需要的牧民为矿工,将其纳为大明官营衙门员工,同样可令牧民迅速归心。”
“对了,还可尝试建立牛奶厂、奶酪厂、奶糖厂、皮革厂等——总之,要让广大普通牧民在大明的统治下富裕起来,其自然会更快归心,进而更快融入大明。”
朱元璋、朱标以及阁臣、尚书们都听得若有所思。
随后礼部尚书李原名道,“管子有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科技伯所言,深合此道,诚为归化诸胡之良策啊。”
“若是再依太子殿下的建议,配上儒家德沐、教化之道,说不得真能令草原长治久安,从此不再为北疆祸患。”
其余人反应过来,立即一个个赞许起刘宽、朱标的建议来。
刘宽上朝几年,如今对洪武朝文臣的特点也有所了解了。
洪武朝文臣最主要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能办事,其次圆滑懂得变通的占一大部分,刚正不阿但面对老朱时懂得变通的占一小部分。
尤其是在阁臣、各部尚书这种重要的职位上,更是如此。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老朱需要的就是办事官员,那些办事能力不行的根本就入不了他的眼,至于那些过于刚正还不懂变通的,老朱也不稀罕,要么赶回家去了,要么干脆因为触怒他给嘎了,自不会列于朝堂。
所以,此时听到阁臣、尚书们一片赞许之声,刘宽并不意外。
最后朱元璋亦点了点头,道:“看来军事上的防范与震慑,施以仁义、加以教化,再以共同利益捆绑之,便是令草原长治久安的良策。”
“那么接下来,诸卿便就这三个方面详细议一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