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郑美枝的经历(1/3)
郑美枝笑道:“虽然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最终能否考得上大学,绝对不至于看这最后一个月的时间,我发现读书是有天赋的,有些人不怎么用功,成绩比谁都好,有些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可一到考试就发懵,而我恰好是后者。”
梅志超笑道:“郑师傅过谦虚了,我看你干活的时候手脚麻利,说起话来有条有理,应该是有某种特殊原因,不然,我估计你早就大学毕业了。”
郑美枝笑笑没吭声。
看她那样子,好像并没有高考落榜的失落,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自信。
梅志超心想:她今年已经24岁了,应该也连续参加了几年的高考,肯定也遭受了落榜的失败,怎么就看不出他有心理阴影的样子?
等待郑美枝和涂国萍回到后面的工作岗位上之后,李红霞才告诉梅志超,郑美枝的情况真的有点特殊。
她爷爷解放前是个律师,父亲解放前是在旧官吏。
不过她母亲倒是贫农出身,当年也与她父亲离婚划清了界线,郑美枝还曾一度改跟母亲姓冯,家庭成分也改成了贫农。
其实划分阶级成分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城市人而言。
当年是在土改的时候,政府对农民进行了阶级成分的划分,简单说来,就是依据土地占有多少、是否参加劳动、有无剥削这三大标准,将农民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分上中农和下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的阶级。
在城市,由于我国是个农业社会,几乎80%以上的人口都在农村,城市人口很少,但成分非常复杂。
由于许多城市人,解放前在农村活不下去,纷纷跑到城市谋求活路,有的进了工厂,但在填写家庭成分的时候,都是按照农村的标准填写贫农。
而一般子女的成分,也是按照父亲的成分填写,所以即便是工人的后代,绝大多数人填的都是贫农,或者是城市贫农。
1966年之后,随着当时的政治环境需要,城市也开始划分成分,那个时候各地按照自己的特殊情况,对城市居民成分进行了划分。
那时有两种成分,一是个人成分,二是家庭成分。
比如梅志超,他要想填什么表,在个人成分中填写的应该是“学生”, 在家庭成份里填的是“贫农”。
尽管他的父亲是工人,可他父亲的家庭成分里写的是“贫农”, 所以他就必须写贫农。
在各地的城市居民成分的划分中,一般也要追溯到父辈以上,所以一般分为工人、小手工业者、小业主、自由职业者、职